17 Apr 2008

志和給林宣的信,林宣給各地所有參予事工的同工和基督徒朋友

林宣:
歡迎妳來慈濟大學,想說趁暑假還沒開學前,和妳分享一些大學生活的經驗,給妳參考,希望妳在大學四年的日子過得平安順利。
對學生而言,上大學算是到目前為止生活最大的變動吧。第一次離開家裡、第一次自己打點自己的生活、第一次與同學同寢生活…很多的第一次。所以常常看到很多人不能適應大學的生活。
當初我上大學時,我團契的輔導丟一本書給我看(一群基督徒過來人寫的東西),看了啥東西已經忘了差不多了,只記得裡面建議大學新鮮人到大學不要急著找社團玩,先到團契裡建立穩定的生活,等生活、課業、情緒調整好再說。
有人說:「事情都是自己找的。」意思是說事情不會無故找上身,都是自己想找事情做,事情才會跑上來。不是說時間表排得滿滿的不好,而是常常沒有想清楚為啥要這樣做。有些人是事情排得滿滿的以得到一些成就感,有些人則是什麼活動都不參加,這是兩種極端。為什麼我要做這事呢?做這對我的生命生活有意義嗎?在永恆上有價值嗎?簡單來說就是:上帝會希望我怎麼做呢?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看,我是屬於沒事找一堆事來做的極端,桌球隊、口琴社、教會、團契,週一到週六每個晚上活動都滿滿的。現在反省起來,打打桌球運動兼興趣就好了,沒必要打桌球隊一週打三天,因為我不是沒打球會受不了的人。也沒必要參加口琴社,因為我吹口琴只能自己表演,沒辦法用在教會服事。所以我會覺得自己浪費太多時間在桌球、口琴上。有些像我這樣的人,會說「沒關係啊!至少我也從中學習了很多東西。」來安慰自己。如果可以花更多時間在對的事情上,可以產生更大的效用。
「團契穩定後再說」這句話丟給妳,可能會讓妳失望,因為觸愛團契本來人就不多,凝聚力也不強,一些輔導、學長姐離開後,團契更形單薄,這樣的團契不容易留住慕道友,不容易使基督徒委身。因此「信仰穩定後再說」也許對妳比較有意義。
在教會聚會方面,以前輔導建議我:「前面兩年先到大教會接受裝備,後面兩年再去小教會服事。」雖然我自己是一開始就沒得選擇,大一就在一間弱小教會服事,前兩年,在服事上(帶主日學、青少年團契)我覺得自己一點能力也沒有,有點挫折,直到現在才慢慢勝任。我這種情形也有好處,就是可以很快知道不足的能力在哪裡,而且想服事時預備好就可以了。在大教會聚會,有一個常見的問題是,養得肥肥得一點也動不了──只想享受不想付出,只想聽道不想行道。對於剛來花蓮,先到大教會受裝備一、兩年,我想會比較好一點。在花蓮我覺得講道比較好的有:美崙長老教會、志學長老教會,靈糧堂也還可以。至於弱小教會,在花蓮很多,只要有服事的心不怕找不到地方。
課業上,我想All Pass是最基本要求。追求卓越也是必要的,只是還不如快快釐清自己的興趣、專長來得重要。與其要求每科八十分,還不如對有興趣的科目拿九十分以上,其他六十分過就好。上大學後課業不能算是我的專長了,所以我還是不要講太多,曾老師那裡有一本書「如何玩出好成績」,有些原則還不錯,可以參考。
大學和高中還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高中每天座位都一樣,所以可以跟同學很熟,但大學就不一樣了,不是每堂都有課,座位也隨便你坐,所以和同學就可能比較生疏,因此住學校宿舍就有個好處,就是可以和同學比較熟。除了這以外是不是就一無是處?很多人這樣認為,所以越高級就越多人搬到外面住。妳有沒有發現人年紀越大就越想過隱祕的生活,越老就越想過一成不變的日子,我想根本原因是「累了」,失去與人互動的熱情,失去嘗試新事物的好奇。「老狗玩不出新把戲」有一定的道理,這是人之常情。有些人六十幾歲就足不出戶,有些傳道人都八、九十歲了還到處飛來飛去,我想是因為這些傳道人每天都讓自己的心在主裡不斷更新,所以他能持續保持對人的真情熱愛。住學校宿舍,可以認識不同文化、地區的人,才發現:喔!原來有同學這麼會做菜、有人電腦這麼厲害、有些人這麼髒、習慣這麼不好、原來他這方面懂這麼多…然後學習與這些人相處,是很棒很難得的機會。像我住宿舍,向同學學會做幾樣菜,透過敲門發問卷來傳福音,也認識不少交情不錯的學弟,這些都是住外面沒有的好處。
另外不需要給我加上冠稱,直呼其名比較禮貌!

願 上帝祝福妳有個充實美滿的大學生活

志和
2007.8.2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