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Jul 2009

The Shack 小屋真是本好書!

看完小屋這本書好一陣子了,拖到現在才放上分享心情,這真是一部平易近人信仰小說,一個人真實地與三位一體的神面對面溝通、生活,如果讀者只是將它當作一本普通小說來讀,實在是非常可惜!我覺得,小屋有點像一本詮釋書,藉著一個人的生命改變讓我們珍視與神之間的連結,小屋詮釋神與人的關係、新約聖經中上帝藉由獨生子耶穌基督來到世界的意義和神那不變的愛,當然面對最自己的信仰話題,還是得回歸到聖經中字句的教導與提醒,小屋不只提供了一種不一樣的方式讓基督徒審視自己與神的關係,也讓異教徒對我們的信仰有不同的看法與體會;我並沒有以緩慢的速度閱讀,但看完後忍不住又看了好幾遍,我不斷思考若將來某一天我也與神面對面時,我是否能完全的坦然面對與認罪;我太習慣去聽或看別人的見證,我們是否忘記自己應該也要有好的生命見證,不是與人比較而是在靈裡面不斷更新自己,隨時與神有好的連結與對話。

三為一體的神在本書中分別有獨立真實的軀體,我們對上帝的印象是一道光,耶穌有一張俊俏的臉並留著鬍子,而聖靈有時化為鴿子,有時像一陣風從我們身旁劃過,書中上帝是一位高大的黑人女性(書中稱老爹),耶穌是一位長的毫無特色的希伯來人,而聖靈是一位名叫沙瑞玉的瘦小亞洲女子,但是他們卻是無時無刻互通的,非常顛覆傳統的形容吧!書中主角麥肯錫在暴力的陰影中成長,而他所寶貝的小女兒蜜思則死於殺人狂的手中,老爹親自邀他回到女兒受害現場(一棟小屋),帶領他經歷生命的改變,起初麥肯錫以為是別人惡作劇,後來為一探究竟麥肯錫帶著滿腹的怒氣與半信半疑的態度回到小屋,在這裡他藉著神的愛與對談,他受創的心靈被醫治、扭曲的想法不再成為生命破口、自以為是的態度已被軟化,麥肯錫不再埋怨、不再憂傷,因為神的愛的澆灌使他由內而外完全地重生。

我好喜歡這本書,它讓我在讀聖經時發現聖經中溫柔的一面,而非艱澀的教導,天父如此的愛我們,如果我們願意,他會是我們最好的父親;書中一直不斷討論上帝的創造中是否包含惹人厭的「罪」?「罪」是否阻擋我們與神親近?神的「愛」真地那麼難理解嗎?神如何看待我們人的「自作主張」。我們常因為不順利而怪罪神為何拋棄或忽略我們,而事實上神的離開只是我們的「感覺」,或許當我們只看見自己的痛苦時,我們自己早先一步離開神了!書中舉了一個例子:鳥的被造是用來飛翔,停在地面上是對牠們飛行能力「之內」的一種限制而非顛倒過來,而人被造是要被愛,所以不被愛的人生也是一種限制而非顛倒過來,若我們活著沒人愛就像鳥兒的翅膀被剪斷,飛行力硬是被剝奪,這不是上帝要給我們的;而痛苦可能剪斷我們的翅膀,讓我們無法飛翔,若痛苦一直存在沒有被解決,我們會忘記自己是被創造來被愛的,而我們每個人卻擁有老爹完全的愛!神創造我們,讓我們活在滿足的狀態,而當亞當和夏娃選擇違背神時,一切都被打亂了,而一切的罪都是在神的預料中,神並沒有選擇摧毀已變質的創造,祂反而進到這脫序的世界─那就是上帝在耶穌基督身上所成就的。耶穌到底是神還是人?小屋是這樣說的,「耶穌是十足的人也是十足的神,他有飛行能力但他選擇留在充滿限制的地面,所以他名叫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耶穌活出與神的關係,耶穌絕對相信上帝生命在他裡面,並全然相信上帝的愛與和善,所以耶穌身為一個有限制的人能夠行神蹟,是因為對上帝完全的『信』,使上帝可藉由耶穌而運行他的大能」,說實在我這裡還是不太懂,但我知道耶穌在地上時上帝是在天上,這時三位一體是暫時分開的,但上帝絕對是與耶穌同在的!

說到愛,因為我們是有靈性的神所造的,正如聖經說的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給的,但我們的靈是神所賜與的,大家還記得創世紀中神將生氣(希臘文為靈的意思)吹在亞當鼻孔中,亞當就成為有靈活的人,我們有愛與關係也是因為造我們的神的作為無法與愛分離,神因為愛我們所以猜遣耶穌來到這個世界,耶穌來不是代表權力,不是為了顯示自己優越,當他來到世上同時也限制了自己,但他依然來了,為了促進我們與神尊崇的關係他選擇自我限制也就是去服務人,我們一切言行舉止都在神的掌握中,但祂選擇陪伴我們走過痛苦與喜樂,因為我們與神關係是愛與尊重,不是一段強迫的關係!耶穌對麥肯錫說:「真誠的關係由順服而彰顯」。神沒有最愛的人,但祂特別喜歡每個人,聽起來很矛盾!一開始我也不懂但後來豁然開朗,有一段神智慧的化身(蘇菲亞)要麥肯錫去想想自己兒女,並說出對每個孩子的看法,各位也不妨試著想想身邊每個人,你會發覺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別的地方,而那些特點似乎讓你特別著迷不是嗎?麥肯錫也是,他好愛他每個孩子,因為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雖然有時會因為孩子不聽話或任性生氣,也許當父親的他會沒有尊嚴,但那一點都不會影響對孩子的愛,天父也會因為我們搞出的爛攤子而生氣,而祂的怒氣也是愛的表達,老爹告訴麥肯錫說:「我不需要為人的罪來處罰他們,罪本身就是懲罰,從內在將人吞噬一空。我的目的不在懲罰罪,我的樂趣在於治好罪」,這樣的父親你不接納嗎!我們與神的關係沒有任何權利的施壓,若關係中包含指揮或命令系統時,這些系統只會破壞關係而不會促成關係,我們只要單純享受與神美妙的關係,神的要求如同聖經中的教導要我們該如何行事,很難,真的太難了!「信任」是在一段被愛的關係中所結的果子,如果我們沒有看見自己被愛,我們就不能信任神,而我們就看不見美善的神,我們會選擇活在自我中心,忘記自己是活在神的保護中,但神想與我們分享屬天的愛、喜悅、自由與光明,這些不是為利益而存在的階級,神不會利用我們,祂因為愛我們所以訂下聖經中所有的旨意,為的是要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一切的約定並非神要證明自己的全能與勝利,神最終的目的是在於「救贖」,神不要求我們什麼,但祂單單希望當我們往下沉時,讓祂來救我們。

恐懼,人總是害怕擔心未來,為什麼我們生命中有那麼多恐懼呢?因為我們不相信神,我們不知道神愛我們,或許這樣恐懼不會直接關乎死活,但是卻讓我們對未來沒有盼望,耶穌對麥肯錫說:「你會唱,你會講,但是你不知道」,麥肯錫覺得和耶穌在一起比較自在,耶穌回答說:「因為我是人類,所們首先有很多共通點。」記得我們唯有藉著耶穌基督才能到上帝那裡,書中耶穌是個長相平凡的人,但重點是「本質」超越外表,我們要認識神的本質,表像只會暫時覆蓋真實,我們與神的關係是真實還是表象呢?耶穌對麥肯錫說:「不要認為只因你看不見我,我們的關係就一定比較不真實」,換句話說我們即使無法看見神,我們與神關係依然可以很真實,但是前提是「神在我們裡面,我們也住在神裡面」,當神在我們心中,看事情的角度是否不再如此的狹隘?我們常常去論斷別人好壞,「論斷」通常來自自己的眼光,對於惡的事物我們沒有了解透徹的能力,但我們卻有極大的能力斷定善惡,我們如何斷定(定義)善、惡?麥肯錫害大多人一樣,當某些人、事、物威脅到你的利益或造成你的痛苦不安甚至要附上極大的代價,你就會說那是惡,而「善」總是讓我們有安全感或者有喜愛的感覺,回過頭想這一切都滿足了人類自私與自我中心,很多結果甚至是出乎意料;沙瑞玉對麥肯錫說:「讓事情變得更混亂的,是你斷定的善會隨著時間和環境改變」,當亞當夏娃決定吃下分別善惡果時,「使肉體與心靈分離,他們選擇的氣息中,排除的正是上帝的氣息」,這在神裡面我們必須放棄完全依照自己的主張決定善惡的權力,我們必須對神具備完全的了解,這樣才能完全的信任,並學習在神的美善中交託。沙瑞預告訴麥肯錫:「惡與暗實際上不存在,只能在相對於善與光時才能讓人明白」,而三位一體的神是光、是善也是愛,在神裡面沒有黑暗,當我們離開神,我們只會把自己逼入困境,神是真理、道路與生命,與祂分離就是死亡。

書中有一段是─大法官來了,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看完真的有驚心動魄的感覺。蘇菲亞要麥肯錫當「法官」,理由是麥肯錫論斷過很多人、評斷別人的價值,你我都是這樣的人吧!總是採自我中心觀點!麥肯錫突然卻步了,但蘇菲亞堅持非做不可,她要他審判上帝與人類,首先麥肯錫五個孩子只有兩個能上天堂,剩下三個非下地獄不可,要是你能做出決定嗎?麥肯錫不能,同樣的你也絕對無法決定,因為你愛你所愛的人;最後麥肯錫說自己代替他們,請蘇菲雅讓他為孩子去,大家可以了解耶穌的死嗎?神愛我們每個人,愛到讓自己寶貝兒子釘死在十架上,神完全地愛超越了憤怒與罪。我們常常埋怨神,因為祂們有阻止「惡」的發生,我們希望神給我們「自由」或「獨立」,「自由」或「獨立」的結果卻是人失控的製造紛爭與痛苦,現在我們卻回過頭對神發脾氣為何不親自控制每一件事;大法官事件後老爹對麥肯錫說:「審判無關毀滅,而是將事理導正。」

基督教信仰不是我們地累贅,神的國是隨時開放的,只要你想進入你就可以進入,上帝設立每間教會不是形式上的建築,而是人共同的心靈城市,一個包和生命、氣息、愛上帝的群體,上帝要給我們豐盛的生命,因上帝而豐盛的生命!神愛世界上所有人,不管你是甚麼宗教,神樂於參與你們的轉變─成為老爹的孩子、弟兄姊妹和愛人,神親自走過每一條路去與你相遇,他會親自找到迷失的你;而身為一位神的追求者,神不會希望成為你價值表裡的第一位,祂要成為每一件事的中心,神不是金字塔的頂端,祂要成為活體的中心,也就是我們生命中無時無刻的中心。最後老爹要麥肯錫原諒殺害蜜思的殺人狂,老爹說:「麥肯,你原諒這個人,對你而言就是將他釋放給我,讓我能救贖他」,我想這也是給自己救贖和釋放的機會,不要老是把自己陷在憤怒中,若痛苦一直存在沒有被解決,我們會忘記自己是被創造來被愛的,每個人要在愛與原諒中找到比恨更大的力量。

8 comments:

Unknown said...

if you link the official webnet of The Shack, it will be better:) extraordinary job!

Reformed Wesley said...

因為對"小屋"一書的好奇讓我google到你們這些讀者的讀後心的,其中你應該是個基督徒,我想你的讀後心得會較貼近我們基督徒的看法.
不過當我讀完你的感想時,更加確認"小屋"一書的作者並非是個基督徒,如同書中的作者簡介一樣.
他所尋找的是他心中他自己認為的信仰,有可能是基督教,有可能是佛教,什麼教或是哲學而已.
其中他書中關於神的認識可以說是錯繆到近乎褻瀆,他根本就不認識聖經中所啟示的三一真神.不認識"罪",不認識"人",不認識救贖.
若你好奇或願意,我們可以交換意見和分享信仰.
願神祝福你

Unknown said...

我想認識神更勝於認識人,但是同樣的我們認識人也是認識神必經的過程;我想小屋的重心是要告訴我們:神的愛是可以使我們的心和眼重新為神而開。
至於您說作者所尋找的是他心中他自己認為的信仰,姑且不論這個層面,在書中上帝還是一路陪麥肯錫找回最初那份來自天國的愛,最終老爹還是讓麥肯錫在重重的恨與罪中釋懷女兒的死,我想這就是救贖。這個救贖就是神寶血的澆灌讓我們罪得赦免,神的愛撫慰了我們受傷的靈命,不是嗎?
很高興您願意與我們分享看法,願神看顧你追求上帝國的道路。

Reformed Wesley said...

謝謝你的回應
或許容我稍作一點解釋:
(因為我沒讀過這本書)
「我不需要為人的罪來處罰他們,罪本身就是懲罰,從內在將人吞噬一空。我的目的不在懲罰罪,我的樂趣在於治好罪」
這一句話代表著作者對"罪"的看法和觀念,這也是很可怕的一點,若神的樂趣只是治好罪,救恩就是空洞!因此我說作者不懂罪也不懂救贖.
罪的工價乃是死亡,公義的上帝必追討一切的罪債,斷不以有罪的為無罪.罪並不是像作者寫的那麼輕鬆容易,赦免和愛也並非輕鬆容易.
罪的嚴重性和毀滅性在主耶穌基督的十架之功可看得出來,祂必要背負我們的罪並且死在十字架上,一點寬容和愛,憐憫和赦免都沒有!並且三一神的團契也因罪隔離了"我的神我的神為何離棄我".這些說明了罪的可怕,毀滅性.
從罪的看法,才能體會救贖的重要性,主耶穌基督的代贖才有真價值,而這個贖價並非是"免費無價的",而是神的獨生愛子獻上的祭.
從這一個角度,才能真正明白聖經和整個基督教的救贖觀念和福音真正的內容和意義.
愛和赦免都因主成全了救恩!

或許我應該去讀一下這本書,否則深怕這不過又是另一本"達文西的密碼",出賣主耶穌罷了

Unknown said...

其實最終還時要回歸到聖經裡所告訴我們的,因為一旦牽涉到信仰的議題都是很嚴肅的,不過藉著這些書我們可以激勵自己更加努力去追尋神的腳步,而每個腳印當然都是穩扎在聖經的教導^v^!

Anonymous said...

書中的內容近乎新世紀運動的思想,只不過這次包裝的更漂亮,所以好像很多基督徒在沒有查驗下,就輕易的為他"背書"了...前幾天我和男友去買了兩本,但聽朋友介紹內容,又加上看板主寫的介紹,讓我更加確定要把這兩本書退了...(差點還拿去送非基督徒...)

Unknown said...

我不知道您是以什麼樣的角度讀這本書,但是我想小屋會成為很多牧師、神學家所推薦的一本書,必定有它存在的價值。

Anonymous said...

作者是基督徒,是浸信會的會友。我仔細看過這本書,裡面的論點非常地好,完全與教條似的教義不同,但更能貼近人心。此書並不譁眾取寵,事實上,比很多的牧師講得更認識神。其中,作者所強調的與神連結,與神相交,很有慕安德烈的味道。我認為基督徒應該都要閱讀此本書,會改變及促進我們與神的關係。我在教會服事多年,也是正統信仰的傳道人,我認為很難要求一本書把神觀、人觀、三一論、救恩、十字架說得清楚,但這本書寫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