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Apr 2011

我要拆除蠶繭

我不知道,大家看完下面這封信,除了看到我要討論的東西,還看到了什麼,就如同在fb上跟大家討論到的,團契有小幼苗在成長,給予挑戰的同時,這些幼苗也需要愛的陪伴,彼此相愛重要性遠超過將事情辦好,不過我想"小幼苗在成長",更適用於我,因為我是在不情願之下進到團契,更是在不情願之下接社長,我進來時甚至可能是一個腐爛的種子,但是上帝在我身上動的工,你們覺得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呢?但是同樣的,再次提醒大家,我不是因為現在帶著很多祝福離開慈濟,我才會反問「在上帝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呢」,而是因為我經過太多考驗,信心、能力、自我眼光、別人的期待下我才靠著上帝的澆灌成長,並且未來也要繼續成長。很多事情世界由上帝自身來圓滿,我們只能經歷那種圓滿,生命的開端是神的創造,生命的末端也是神來結尾,神憐憫我的痛苦與寂寞,給我更多的能力去獨立處理一些事情,內心的掙扎與矛盾,或是台面下的很多瑣碎煩惱,不管我是否完美的解決這些事,但是我獲取的能力,這真的是超乎我的想像。因為我是林宣,我不靠任何人,我不請求任何事,但即使我不想靠神,神卻已經滲入我的生命,不知不覺中我必須仰賴祂;追求基督並一同受苦這條路不是直的,卻是值得的,至少這封信的用意希望有幫助大家多了解自己一些,也希望幫助大家了解,不管是在團契、學校、群體中,我們可能會用很艱難、甚至很挫折的方式重新與神建立關係,我們該如何定位自己,在團契、學校、群體中的定位,這很重要,因為這也取決於你是否在乎這個信仰。如果你在乎這個信仰,你不會在乎林宣用什麼方式決定事情,你更不會在乎林宣到底是不是願意幫忙你們,因為跳過人有限的能力,去依靠那可以完全交托的上帝吧!我真的有一直體醒自己,不要讓過度強調態度與責任感超越以信仰寬容別人,但是我走不出這個框架,因為我很難信任別人,我害怕寬容會造成對方的態度更隨便,所以我總是在自己眼前先築上一道高牆,能夠跨越的人才有資格跟我談條件。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羅馬書15:1>。在團契行政很多事上,我是不堅固人,但從來沒有堅固人來擔待,如今在行政上我可以擔代那些可能不堅固的人,但我卻找不到理由,因為我深信,每個人都願意承受那些辛苦與淚水都可以成為堅固人。而這個堅固不只在信仰,未來走出社會,生存的意志力、做事情的態度與責任感都可以被堅固,這是我的理由。看這封信的同時,信的周圍還藏了非常多的玄機,你們發現了嗎?用最細緻的心去對待和看待你身旁的人事物吧!

Dear All:
謝謝大家讓我在團契的學習是如此的真實與寶貴,我是長老教會的孩子,我知道懷疑與批評眼睛所看耳朵所聽之事,我絕對不是言聽計從的學生,因為我有自己的想法,我更有權利表達我的想法,但是,但是,我不知道自己如何將福音用最直接的方式去告訴身邊的好朋友,謝謝學園補足了我的缺陷,四律,對我而言是堅硬的一本冊子,但他卻提供我最直接的方法傳福音,至少未來我有多了一個好的傳福音工具,再次謝謝陪伴我的各位,不管相處時間長或短,你們都影響的我的生命,在主愛中彼此學習一同成長。

團契,一直以來的理念都是學生為主輔導為輔,所以在這裡我希望每個學生不止提供意見,更要說出理由,讓我知道你們的想法,大學生除了學習專業知識還有什麼?批判、質疑、控訴、表達、獨立、負責,我認為我的信仰是從懷疑和控訴上帝,重新被拼湊與建造,這是林宣,我不會向任何事低頭,我也不會乖乖的順服神,但是我知道上帝用了另一種方法臣服於祂,就是告訴我不管如何偏離,道路上的窟窿會絆倒我,讓我好好想一想該如何尋求神的幫助;我不會傳承認何形式上的東西給下一屆同工,因為那些東西只要肯學,就一定做的好,我希望我可以把「獨立思考」傳承給你們,不要像我這樣極端,不要像我如此執迷不悟,就如我告訴大家的,我是奇怪的人;但是請像我一樣勇於挑戰。如果你相信上帝夠偉大,那你們就要相信,神告訴你們的絕對超出輔導或是老師所教你們的,這些就仰賴你們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尋求。我相信,成為基督徒不只要對上帝負責,對自己負責,更要對所有應該做的是負責,尤其是在逃避或厭倦的情況下,依然用最大的熱忱去負責,我想只有把團契的事情最好,並不是討神喜悅的,正因如此我為著學校因為我沒有乖乖參加社團聯繫會議,而造成講師費全部被砍光這件事,我可能會永遠帶著虧欠離開團契。

在這邊我有一個事想要詢問大家,結果不代表事實,也不代表團契,這是代表我自己,林宣,我只想聽聽大家的意見,正如我所說的,團契是學生為主輔導為輔,我馬上就要離開花蓮,我必須做好最後交接的工作,經過整個晚上的思考,我決定徵求大家同意,各位希望下一屆同工是團契同工共同指派,還是用大家投票選舉決定,請大家將意見回覆在下方,不要只說答案,請將個人意見完完全全的告訴大家,我在意的是你們的想法而不是只是個答案,不要問別人的意見,不要被別人影響,就勇敢說出你的看法,這或許是最後一次讓我更深入的了解大家,大學生,請「獨立思考」,18-22歲永遠只有這麼一次,請好好用積極的態度追求神,並學習在各樣事情上榮耀神,為自己的生活與學習態度負責,也為著將會陪伴你多年的觸愛團契付出真心,謝謝你們。

28 Apr 2011

Thinking of Dawn Newspaper: Wet

接續上一篇,也就是這篇底下的廣告。

巴基斯坦的水患淹沒了許多人的家園,報社要送報童在將報紙送出去之前,用腳踏車後面所承載的水把報指波濕,提醒那些還可以悠閒看著報紙的報戶,藉著觸碰到溼報紙,不要忘了外面還有很多災民因著嚴重的水患,生命正在載浮載乘。

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想法,我知道多數人了解背後意涵當下的反應是:「那些訂報紙的人肯定非常不爽」,我自己也不例外的這麼認為:「難道報社不怕大家集體罷訂?」那些在水患中還可以優閒看報紙的人,不外乎都是一些有錢人,因為富裕可以選擇安全有品質的生活環境,相對的受災難侵襲的機會大大降低許多。來來回回看了這個廣告超過10次,突然發現,對!沒錯!有時候做一件事,必須要超越很多感受的限制,超越很多人的態度和眼光,超越更多人的反對聲浪,尤其是這一件事關乎到「生命該被平等看重」,因為在反感的背後有一個更大的目標,讓大家一同進入國家或著生命的痛苦,不要總是站在事件的外圍觀望,漫不經心的轉著電視台看新聞。不要在乎別人的想法與眼光的確非常的難,因為活在群體中,它會影響你的事業、人際關係、未來的前途,雖然我盡量取得平衡卻依然會在乎,但是我必須說這都只是關乎個人,個人的承受度、個人的在意度、個人決定的方式...,或許有時候超越了這些,真的看到很多不一樣的生命。我相信當廣告商做出這個想法,廣告主願意接受並開始執行,從接受到執行一定會遇到很多阻饒,因為個人觀感真的差異很大;用長老教會的一種說法:「一同受苦」,直接碰觸濕報紙,感受那種不舒服的狀態,雖然報戶沒有身歷其境,但是這個開頭或許在很多不高興中,慢慢的可以讓他們學著去思考,在如此大的災難中我們該如何用同理心去感受那一大群受災戶的心,而非坐在這裡享受。

我常常想在乎別人的眼光到底有多重要,我很厭倦那種,這也不對那也不對的生活,很多時候我真的認為"眼光"和"刻版印象"是可以畫上等號的;上個週末團契一起出去參加兩天一夜的訓練會,因為熱水器還是瓦斯出問題,大家只能洗冷水,那時我不知道就第一個衝去洗澡,結果大家才發現熱水出了大問題,出來的時候大家的直覺就是:「林宣,你是女生怎麼敢用冷水洗澡!」然後接著我找不到吹風機又隨口說出:「沒關係反正我不喜歡吹頭髮」,這時學弟就說:「林宣妳根本就是個男生嘛!」其實聽到大家這樣說,我心裡很踏實一點都不難過,反而感到很自在,因為我本來就不希望成為大家眼中既定的女生模樣,我可以換瓦斯、換燈管、睡硬邦邦的磁磚、買男款休閒鞋和洗冷水,但是我也可以彈鋼琴、高聲唱聲樂、穿著漂亮的裙子去逛街、花錢買自己需要的保養品,我覺得每個人的個性都可以做分析,我雖然表現出來的樣子像男生,但是原因肯定跟男生大相逕庭,我們該追究的就是背後的原因,而不單只有被表現出來的狀態,就像genotype不同,但phenotype可能相同,但問題的最根本則是來自genotype。人本來就是多面向的,為什麼要被人的想法與眼光限制在"該有"的面向,"自己"就是"自己''的品牌,那你或妳又希望如何去塑造這個品牌的價值,我相信願意成為我的朋友的人,也是喜歡我最"真"的一面。

我非常喜歡這個廣告,因為它冒險去表達更重要的意義,也就是國家身陷水生火熱,單單用大約價值10元的報紙,去挑戰那些安然無恙人的態度與社會道德觀,跳脫限制去創造更大的意義,很間單的一句話:Floors ruin everything,讀者可以想像那洪水的摧殘力有多麼的強大嗎?拿到一份濕報紙,你可以隨手丟到垃圾桶,反正10塊錢損失不大,繼續看著讓你舒服的電視,或者拿著報紙,仔細的去感受那種不舒服,好好反省自己到底為這個災難付出過什麼,即使只是個同理心不也是很可貴嗎?學習這個廣告,套脫既定的概念,發現後面更大更值得討論的問題與想法。學習批判別人的價值觀,更加用心關懷自己所處的關境,挑戰自己看見真自己,告訴自己把自身降低,以同理心去看待那些有苦難的人。

Dawn Newspaper: Wet

這個廣告是在廣告學該論上看見的,這個大創意完美到讓我不知道該如何讚美它,希望大家可以好好欣賞,並試著去了解其所要表達的!

12 Apr 2011

泡菜味增黃豆芽湯

花蓮穿外套太熱,脫外套太涼的氣候,真的讓人不知道該吃什麼,於是決定讓韓國泡菜又從出江湖,這已經是邁入第五罐韓國泡菜(被家裡知道就等著吃不完兜著走),自從搬家為了方便,只好把所有漂亮的瓷器都寄回屏東,沒想到我竟然會落入用鐵碗公直接吃飯的窘境,那一鍋湯還是直接用電鍋的外鍋裝!感謝Eleanor借我寶貝的原裝小電鍋,希望它不會死在我手上。

記得煮泡菜味增湯一定要用黃豆芽,口感跟香氣才會棒。

8 Apr 2011

爺爺的證明題:上帝存在嗎?~讀後感

這是圍繞著一群史丹佛師生、一對祖孫、一位虔誠的律師與確信數學是真理的數學家之家的故事。美國一個淳樸鄉村,從不懷疑基督信仰真實性的鄉村,有一天一位名叫維傑‧薩尼的數學家站在他們的土地上質疑他們信仰、發動對基督教信仰和聖經權威的攻擊,也就是聖經裡的創造和懷疑經文及新教徒的教義。薩尼認為基度教是「一常列放棄理性的笨蛋」,因此美國政府藉著褻瀆上帝、冒犯基督教義結構之名逮捕他。維傑‧薩尼去世後,維傑‧薩尼的孫子拉維‧卡普爾來到史丹佛,爺爺曾經因褻瀆之名而監禁的往事,被逐漸挖掘出來............................。整本書都是以記錄的方式呈現律師和數學家信仰上各持己見,數學老師在一門哲學思考的通識課引導學生用數學定理去思考知識的限制與範圍,對於人無法測度且早已存在的安排,考人的力量是否可用公式精密計算?還是人的力量一點都不可靠?我不知道作者是以什麼樣的根據為出發點,若只是探討人知識的有限,並不需要參雜對於信仰確據的來源,以上帝的無限反諷人類的有限!若是要表達信仰存在的意義,為何又選擇用數學作為主軸,而非使用哲學!

維傑‧薩尼認為人被情感或文化的需要所驅策而接受宗教,然後信徒設法找出正當的論證使信仰更加合理,而這種論證絲毫不公理化也不精準。看到這裡,我想著當人要用制式化的証明去論證世界上的事物,包含感情,讓邏輯之道成為唯一真理之道,那愛情不也是可以被計算,人之間的距離也可以被預測?

爺爺的證明題:上帝存在嗎?英文是這樣的A Certain Ambiguity: A Mathematical Novel。這是一本探討是否"信仰"是否可以用各種定理或公理被證明出來,書中主要是一位無神論被冠上褻瀆神的印度數學家和一位非常保守且虔誠的法官之間的對話,兩位「死硬派」最後和解了,數學家不再藐視人對神那份信仰的真實性和真誠,法官也藉著這位無神論者重建他的信仰結構。這中間有很多令人吐血的數學公式和證明,但是他們只是一個過程,人想要用理性去解釋所有我們認知能理解並感受的"真理"。書中帶著學生們思考真理的老師尼可,提出了一個想法:「一個想法是確定的,到底是什麼意思」,思考公里最好的方法,就是它們會讓我們誠實一點,由這些公理開始導出新的真理,因此數學家將公理視為「最初的真理」,而這個最初的真理讓他們開始行動,若沒有公理,結論是站不住腳的;公理強迫數學家做假設的時候要明確,而且也允許人判斷其真偽,這是唯一保證確定性的方法,所以公理是一個很簡單的想法:公理必須是簡單、不證自明的真理。公理的相反"悖論"也就是"矛盾",尼可:「矛盾提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驚恐的可能性,表示所有數學都是不穩固的,而且沒有任何證明是可靠的。它會將對確定任何事物的可能性完全洗掉。接受矛盾會讓我們證明任何我們想證明的...」。書中提到了一個關於矛盾的故事:有一個仁問了邏輯數學家羅素一個問題,是否可以從1=2這個矛盾證明他是教皇,羅素立刻回答說,教皇和我是二(個人),因為2=1,所以叫黃和我是一(同一個人),因此我確定是教皇。看到這個故事徒然讓我想到三位一體的上帝是1=3(三位一體的上帝),如果這是一個公理,那我們的想法是如何確定的?至少在數學上我們認為正確的,全部都是"悖論"!「也許我們生命中的目的,就是找到一個絕對真理的公理,然後根據這些公理的演繹,來做出所有的決定」,但是如果我們真的可以分析自我的情感或決定,甚至生命,如此一來可以更清出看見真實的自己,但是如果真的能夠分析的如此透徹,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疑問了。

泰勒法官是一位極為虔誠的基督徒,當他遇見維傑‧薩尼,一個自認自己的數學分析已經得到上帝有所不足的結論的數學家,他簡直氣瘋了,那時他才體認對自己信仰有強烈的情感忠誠,泰勒的信仰是他看世界的依據,而維傑‧薩尼卻是一個對信仰毫不在乎甚至鄙視的人,但是萬萬沒想到卻也是他信仰的另一個開始。1919年阿瑟‧愛丁頓在皇家學會宣佈,光線不是永遠走直線,而會再鄰近太陽這種大而重的物體周圍時,受到其重力而彎曲;光線在兩點之間沿著最短距離行進,只不過由於鄰近大而重的物體之時空彎曲性質,這個最短距離不再必然是一條直線。這個發現動搖了維傑‧薩尼心中絕對確定性的可能,而這也是他安身立命的所在,歐幾里得的第五設準可能是假的,任何事都有可能是假的,當泰勒法官看見維傑‧薩尼的失望和恐懼,他也開始害怕自己神聖的信仰是否也是假的;泰勒讓自己用無神論者的眼光看這個世界,然而生命只是源自空無的渺小、毫不連貫的微粒,存在須臾之間。傳道書,凡事都是虛空...,萬事之理,離我甚遠、而且最深的,誰能透徹呢?傳道書很清楚的道出:絕對真理和永久意義尋求的不可能性。

上帝愛的承諾、力量的保證、絕對的創造,我們永遠不可能瞭解,更別說要證明;有時候我們或許可以分析事物,分析人與人之間感情,理解自己的情感,但是我們絕對不可能理解和所有事物都相關的"宏偉"。我們曾經懷疑過嗎?懷疑自己的信仰?懷疑上帝到底存不存在?因為我們沒有證據。泰勒問了牧師,牧師回答:「不可能有證據,接受上帝只能從我們的信仰中達成。信仰是一個出發點,而你無法證明一個出發點,因為,嗯,它只是一個出發點嘛!」懷疑很自然,因為我們每天都活在不確定性中呼吸,但是牧師告訴泰勒:「比一個人的出發點更重要的是,那個人拿它來做什麼。」就像牧師確定上帝存在,因為這個信仰而接受事實,因此不需要找到上帝存在的事實;信仰讓他學習如何工作、和家庭互動、牧會、在空間中做什麼、分辨對與錯...,這一切都是從信仰衍伸出來的,也因為這樣,信仰對牧師來說是一個出發點。但是若什麼都不做,這個出發點毫無意義。

「一個人並不是藉由相信上帝來榮耀祂,而是過自己的生活來體現祂所代表的一切」

萬一這個出發點本身是錯誤呢?或是假的?每個出發點並不是那樣的偉大,在每個出發點中都可以經歷上帝的恩典,那個出發點是真實的,並不是我們能夠了解的。或許出發點有時候只是我們單純的"態度"、"想法"和"信念"而已,而且是在理性思考之外,而信仰也可有出乎意料的有很多種形式,不同的人會依著個人的靈魂和經驗,找到相異的出發點。每個人應該選擇一條自己的生命之道,上帝早先已排定一種秩序瀰漫整個宇宙,一種絕對的確定性,但是當我們調和到秩序和連結的這種意義時,我們就會為「發現」的那個神奇瞬間而活。這個秩序和連結的存在是信仰的飛躍。我們可以自由的做自己想完成的事,每一條路可以走過或是忽略,沒有什麼是註定的,我們沒有被賜與任何確定性,但是上帝讓我們感受確定性的能力,我們沒有任何可被抓住的絕對意義,但是我們卻可以自由地創造我們生命中的公理。在這些自由中,泰勒尋得了恩典,這個自由,就是他證明上帝存在的確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