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Feb 2012

宣教作為生命的更新的過程

三年前花蓮大專的談宣教神學工作坊邀請信德哥專講,讓我重新認識約拿在我們生命的意義,今晚無意間在youtube上再次聽到信德哥對於約拿與上帝關係不一樣的詮釋,士林教會─宣教作為生命的更新的過程,這場講道又一次的讓我看見更多不足的自我。約拿書共4章描述約拿發生的事,但唯有一段話是在講約拿的服事,也就是三章4節:約拿宣告尼尼微城再過40天就要毀滅;就這樣一段話,就只是做個的宣告,就僅僅做了一件上帝要他做的事,約拿依舊是滿腹委屈似的如此不甘願與不高興,但讓人瞠目結舌的轉折竟然是,尼尼微人竟然宣告禁食並穿戴麻衣,全城的人都悔改,當然就歷史來說他們可能正面臨一個極大的危機,讓尼尼微人從上到下不得不相信約拿的宣告,反之他們依然可以我行我素,不去理會約拿的話,但最終上帝保守沒誠意的約拿的工作讓他們悔改了。

兩年前約拿逃避上帝的階梯圖依然歷歷在目:先知→躲避神→逃往他施→於約帕地上船→下船艙(低於海平面)→躺臥沉睡→最後進了大魚的肚子內,進入約拿書第三章,開始出現另一個尼尼微王的階梯:離開寶座→脫下王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用一個墮落的樓梯去反觀謙卑悔改的樓梯,一個自以為是的約拿反觀認真聽上帝話語的尼尼微王,一個傲慢無比的人在福音工作中還有什麼價值,他在上帝的團契或合神心意的信仰團體又會有多大幫助,就我們看來一點價值一點幫助都沒有,但我們忽略了約拿生命的價值單單源自於:耶和華的話臨到他,我們的價值不也來自上帝在我們身上所要成全的那個旨意?接著信德哥給了一個很大的提醒,我們在意自己的服事與裝備,我們在意自己是否做的夠完美完善,我們不斷的在意自己、自己還是自己...;約拿,簡直糟透了,事情做一半、話也說一半,然而上帝卻在這邊做他自己要做的工作,我們總是看自己的工重於看上帝真的要做的工,其實我們的不完全在上帝看來都不是問題,也不會影響上帝要做的工;我們一付事不關緊不要的態度,也不影響上帝要自己做他的工。但是,若我們以禱告的心來做上帝的工,上帝的工不改變,但我們卻會有不一樣的生命故事,這和三年前「傳福音可以改變別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的生命」這句話是相呼應的,而接下來這句話讓我頓悟問題癥結「正因為約拿的心沒有跟上他手所做的工,所以他常常沒有見證可以說」;當約拿看到他用了漫不經心的態度去宣告上帝的工且上帝真的成了,在我們看來這不是件非常值得讚美感恩的事嗎?每一件事在我們看來都是奇蹟,但約拿卻依然只顧著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完全沒有用「心」看上帝的工,所以他根本看不見上帝的作為、他人的改變,自顧自的繼續埋怨,他錯過了這些美好的事情所以他無法為福音喜樂!

進入第四章,約拿憤怒因為他看重自己,約拿知道上帝滿有恩慈、滿有仁慈、不輕易發怒,他知道上帝愛他,卻自私的認為這些愛不該是尼尼微應得的,他根本不知道上帝同樣的愛尼尼微;其實很多時候約拿正是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人、朝代,我們看似知道上帝的真理、了解上帝,卻因為這些自以為的"知道"成為信仰的絆腳石,使我們一而再的錯過上帝的真理。「福音的工作是拯救我們的工作」,每每在福音的工作裡,我們才會赫然發現,原來我們所在意的事,並不是上帝所在意的事,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根本不足以影響上帝的工,或許換個角度來看,用抱怨的時間去數算上帝的工,我們會發現上帝早已在那些我們想像不到的地方開始動工,上帝的恩典早已臨到需要祂的人身上。我們就像約拿一樣,當別人早已被上帝觸摸悔改時,我門還在一旁花很多時間在意上帝不在意的事,花很多時間在意自己在意的事,於是我們忽略且錯過了上帝的計畫。上帝清楚約拿的愛有限,上帝也愛約拿負面的情緒體諒他的疲憊與困乏,在服事團隊中這樣的人早就被屏除在外,但是上帝卻依然將約拿放在福音工作當中,上帝告訴我們:不論得時不得時我們務要傳道,因為福音工作一刻都不能等,上帝早已預備好,上帝自己會做工。約拿,一個還沒有預備好的人,上帝把他放在一條上帝己經預備好的路─上帝拯救的計劃,或許首先看見上帝已經預備好的計劃比看重自己是否有預備好來的更重要。

是否每一次來到上帝面前我們總是頭低低的只想買前往他施的船票?我們希望自己走的每個方向、做的每一件事都受到祝福,如同約拿逃避神的差遣?我們總是希望神祝福我們,卻忘記神要藉著我們去祝福更多人!我們專注在上帝的懲罰大過拯救,我們不管別人活在自我情緒和抱怨埋怨,甚至讓颱風尾從上帝頭上狠狠掃過,信德哥提醒我們上帝最終還是把我們放在福音工作當中,因為祂愛我們,他要我們看見「原來我們這麼不在意別人是不是有遇見神,原來我們在意的是自我的表現好不好」。讓我們生命有機會參予宣教工作,藉此讓的生命成為上帝的工作內容,因為「福音」是我們該得也該做的份。

16 Feb 2012

想做就去做吧

想做就去做,只要不違背道德倫理、不違背自我良心,想做就去做吧!

生命中零零總總的荒唐事蹟,只有一個重點,想做就去做吧。或許過去這只是想證明自己有多少能力,挑戰並對抗父母,甚至告訴身邊的眼睛一個訊息:我長大了,自己為可以為所有事情負責。進入職場想了很多,我發現想做就去做是一種對自己負責的訓練,讓自己不要活在過往的遺憾之中。意外往往更容易讓人看清自己的本質;同樣的去做想做的事,當你回顧就會發現並了解自己到底適合甚麼時常、倒底不適合甚麼。時常,也會碰到許多不想做但卻一定要做的事,但是,我覺得還是去做吧!有時候機會就在其中,但更重要的是,在一個令人厭煩的環境中,如何屏氣凝神去一一解決,這是一個非意識下的自我重要訊息:妳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的確父母是勢利眼的,父母看重一且利於孩子的條件,我想這是教育的驅動力也是教育失敗的源頭。

到了職場進入社會,很快的我之道自己不能像過去那樣直言、直來直往,每一次會議敢言的我硬是把話往肚裡吞,因為說錯話或是多說了甚麼想法,遭殃的可能是一起工作的夥伴,這不是壓抑,而是要學習評估該在怎樣的時間點說出該有的想法。很多挫折與困難會接踵而來,首先就是妳是學歷,接著是工作的公司及工作,最後免不了被提出薪水高低的疑問。 Alain de Botton這樣描述我們的社會:「Snobbery is a global phenomenon. We are a global organization. This is a global phenomenon. It exists. What is a snob? A snob is anybody who takes a small part of you and uses that to come to a complete vision of who you are. That is snobbery... The dominant kind of snobbery that exists nowadays is job snobbery. You encounter it within minutes at a party, when you get asked that famous iconic question of the early 21st century, "What do you do?」 勢利就是─任何人,切割了一小部分的你,且以這一小部分取代「你是誰」的所有意義 這,這就 勢利 。這是個很可悲的現象,因為勢利讓我們對夢想卻步,因為勢利讓我們面對異樣眼光時更難受,但是想做還是要做,因為走過的路不是那些勢利眼的收穫,這些路是誰也搶不走的,但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代價可能是沉重的。我相信隨這時間「安定」會讓人勢利,同樣地,我們也該檢視自己是否就是別人的勢利鬼?

從大學畢業到進入工作崗位,我很認同一個想法:「不要只做想做的事,而要專一的做一件你可以做的事」。這對當時是學生的我完全不認同,學生是最天真爛漫的,只要我想做的我都可以做,況且不做就不是林宣;但是,我絕對支持「為了夢想去撞得頭破血流」這件事,反正也撞不死而且止血也不是太困難(笑),那就狠狠用力撞下去,留下的疤痕可以讓人更珍惜當下,或者你真的成功撞破一面牆了。我想教育體制下的我們是要去挑戰以往固有的思維,那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沒有人說做事不按規矩來就注定會失敗。為什麼童話故事總是吸引小孩?而且充滿活力的主人翁一定是小孩?兩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因為小孩的冒險心和創意還未被solidified。聖經告訴我們「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這個世界需要大家共同分工,若縮小看自身,我們不也需要各樣的經驗互相效力來組成豐富生命。「嘗試」就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你是誰」是由自己來解答(姑且不包含信仰),我們不可能完全參透上帝在我們身上的美意,但我們至少能做的就是:「不要被身邊的勢利鬼定義自己」,摒棄並對「乖乖牌」嗤之以鼻吧。所以想做就去做吧,更懇切的說法是:「要勇敢認識自己。」最後放上Ken Robinson的一段話: I believe our only hope for the future is to adopt a new conception of human ecology, one in which we start to reconstitute our conception of the richness of human capacity. Our education system has mined our minds in the way that we strip-mine the earth: for a particular commodity. And for the future, it won't serve us.